第 3 章 Descriptive Statistics
本篇是第三章,内容是描述性统计。同时在这一章会开始渗透R语言的相关内容。但整体还是以理论为主。
3.1 数据的预处理
本章正式进入统计学的一大分支——描述统计。很多人会疑惑做一个Project或者写一篇Paper,最难的是什么?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,最难的是数据。数据收集完成,项目完成了50%。而数据收集完成之后,很多人就会马上开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,事实上这是不对的。因为你不清楚你的数据是否有问题(什么问题都有可能,会导致你的分析出现各种问题)。所以你拿到数据后的第一步,应该是对数据做预处理,或者用大数据时代的话——叫数据清洗或者ETL(Extract-Transform-Load),我想预处理还会占掉Project花费时间的20%吧。
那么接下来先介绍下预处理的内容。
数据预处理:
- 数据审核
- 数据筛选
- 数据排序
- 数据透视
数据审核,包括直接数据的完整性审核以及准确性审核(是否客观),间接数据的适用性审核以及时效性审核;数据筛选,就是对于数据里面的异常值(存在错误,不符合调查要求等),在现在来说就是dirty data(脏数据),将这些数据剔除;数据排序,事实上数据排序更多的目的还是为了更方便地发现异常值,是做数据清洗的手段;数据透视,借鉴于Excel里的数据透视表,事实上就是数据的重铸,融合和汇总,从而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。
总的来说,前期预处理需要对数据进行排序、汇总和观察发现相关的数据异常值等。在这个阶段,不喜编程的同学推荐用Excel来做数据预处理(通过数据透视图、替换数据、排序、Countif等工具和Excel函数高效完成预处理),更高级的一般可以考虑用R、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清洗预处理,或者像在数据库里用SQL语句也是可以的。
响应一下本部分的标题,R语言实现,交代几个简单的语句进行数据清洗。
3.2 数据的整理与展示
这部分的数据整理是在预处理完毕后,根据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可视化(多画图,多可视化,你能发现很多事情)。那么第一步就是先把我们的数据类型搞清楚。因为不同类型数据,整理方式不同。对于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分类整理。对于数值数据主要是做分组整理。
- 分类数据的整理核心就是计算频数、比例、百分比、比率,一般可视化用条形图(柱状图)。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帕累托图。帕累托图(Pareto chart)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V.Pareto的名字而命名的。这是一个双坐标轴图,一侧纵坐标是频率,另一侧纵坐标是累计频率。是在条形图基础上加上一条折线图(累计频率曲线)。通常用帕累托图来表示,就是研究事物特征是否存在二八定律(20/80规律,典型案例:20%的人拥有80%的财富)。除此之外,分类型数据还可以用饼图来进行可视化。
- 顺序数据则一般选用累计频率曲线和环状图进行可视化。
- 数值型数据的可视化方式是最多的。主要包括了直方图、折线图(频数多边形图)、打点图、茎叶图、箱线图、线图(时间序列数据)、双变量问题(二维散点图与散点图矩阵)、三变量问题(三维散点图或气泡图)、多变量问题(雷达图)。
其中这里面有一个直方图分组使用的经验公式。
\[K=1+\frac{\lg {n}}{\lg {2}}\],
K为组数,n为样本数。确定组数,通过极差和组数求组距即可分组。
这部分有很多可视化内容,暂时就不在这部分讲述了(第14章会重点讲解几个典型的可视化方式的R语言绘制)。最后小结下数据可视化的内容。
- 品质数据——先制作汇总表,然后可以采用条形图、饼图、环状图可视化;
- 数值数据中的原始数据——茎叶图、箱线图可视化;
- 数值数据中的分组数据——直方图、折线图;
- 数值数据中的时间序列数据——线图;
- 数值数据中的多元数据——散点图、气泡图、雷达图。
此外对于图表可视化来说,好的图表可视化应当具有如下特征:
- 显示数据;
- 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图表的内容上,而不是制作图表的程序上;
- 强调数据之间的比较;
- 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;
- 有对图表的统计描述和文字说明。
鉴别图表优劣的准则:
- 精心设计、 有助于洞察问题的实质;
- 使复杂的观点得到简明、 确切、 高效的阐述;
-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笔墨给读者提供最大量的信息;
- 表述数据的真实情况, 避免歪曲。
当然图表可视化不仅仅只有R,Excel、SPSS、Tableau都可以使用。
3.3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
当你面对一堆数据时,你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,因为我们不可能强行记住每个数据,然后在脑海里对各个数据的分布进行比较,所以科学家们在处理数据的时候,都希望用数据规模尽可能小的一个指标去描述数据尽可能多的信息。那么从数据的角度出发,针对数据分布的不同方面,科学家们也都找出了不相同的指标来进行描述。
简单来说,数据分布包括了集中趋势、离散程度、分布形状三个方面的内容。
- 集中趋势:众数、中位数、平均数;
- 离散程度:异众比率、四分位差、极差、方差或标准差、离散系数;
- 分布形状:偏态系数、峰态系数。
集中趋势的几个指标想必大家较为清楚,就不展开详述了。而离散程度中极差、方差和标准差也是如此,同上,不过单独解释下自由度的概念(一组数据中可以自由取值的数据的个数,与附加给独立观测值的约束或限制的个数有关,比如三个数据的均值已经知道,知道其中两个数据,第三个数据是固定的,也就是说在添加了均值这个约束之后,观测数据自由取值的个数是n-1=2个)。这里重点解释异众比率,四分位差、离散系数、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。
- 异众比率——从字面理解即可,非众数的比率。也就是——不是众数的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。
- 四分位差——上四分位数减去下四分位数。
- 离散系数——也就是标准差系数,即用标准差除以平均值。
- 偏态系数——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(分布偏斜程度)的系数,该系数>0为右偏分布,<0为左偏分布,=0为对称分布。
- 峰态系数——用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(分布扁平程度)的系数,该系数>0为尖峰分布,<0为扁平分布,=0为扁平峰度适中。
最后单列出以上部分指标的公式(有数学恐惧症的同学请跳过)。
中位数:
\[x_{((n+1)/2)}\](n为奇数)
\[(x_{(n/2)}+x_{(n/2)+1})/2\](n为偶数)
四分位数:
\[Q_{L}=\frac{n}{4},Q_{U}=\frac{3n}{4}\]
\[Q_{L}=\frac{n+1}{4},Q_{U}=\frac{3(n+1)}{4}\]
\[Q=\frac{[\frac{n+1}{2}]+1}{2}\]
\[Q_{L}=\frac{n+3}{4},Q_{U}=\frac{3n+1}{4}\]
平均数:
\[\bar{x}=\frac{\sum_{i=1}^n x_{i}}{n}\](简单平均数)
\[\bar{x}=\frac{\sum_{i=1}^k M_{i}f_{i}}{n}\](加权平均数)
\[G_{m}=\sqrt[n] {\prod_{i=1}^n {(1+x_{i})}}-1\](几何平均数)
异众比率:
\[v_r=1-\frac{f_m}{\sum f_i}\]
极差:
\[R=max(x_i)-min(x_i)\]
四分位差:
\[Q_d=Q_U-Q_L\]
平均差:
\[M_d=\frac{\sum_{i=1}^n \left|{x_i-\bar {x}}\right|}{n} \] 或 \[ M_d=\frac{\sum_{i=1}^k \left|{M_i-\bar {x}}\right|f_i}{n}\]
总体方差:
\[\sigma^2=\frac{\sum_{i=1}^N (x_i-\mu)^2}{n} \] 或 \[ \sigma^2=\frac{\sum_{i=1}^k (M_i-\mu)^2f_i}{n}\]
总体标准差:
\[\sigma=\sqrt {\frac{\sum_{i=1}^N (x_i-\mu)^2}{n}} \] 或 \[ \sigma=\sqrt{\frac{\sum_{i=1}^k (M_i-\mu)^2f_i}{n}}\]
样本方差:
\[s^2=\frac{\sum_{i=1}^N (x_i-\bar x)^2}{n-1}\] 或 \[s^2=\frac{\sum_{i=1}^k (M_i-\bar x)^2f_i}{n-1}\]
样本标准差:
\[s=\sqrt {\frac{\sum_{i=1}^N (x_i-\bar x)^2}{n-1}}\] 或 \[s=\sqrt{\frac{\sum_{i=1}^k (M_i-\bar x)^2f_i}{n-1}}\]
标准分数:
\[z_i=\frac{x_i-\bar{x}}{s}\]
标准差系数:
\[v_s=\frac{s}{\bar{x}}\]
偏态系数:
\[SK=\frac{n\sum(x_i-\bar{x})^3}{(n-1)(n-2)s^3}\]
\[SK=\frac{\sum_{i=1}^k(M_i-\bar{x})^3f_i}{ns^3}\]
峰态系数:
\[K=\frac{n(n+1)\sum{(x_i-\bar{x})^4}-3[\sum{(x_i-\bar{x})^2}]^2(n-1)}{(n-1)(n-2)(n-3)s^4}\]
\[K=\frac{\sum_{i=1}^k{(M_i-\bar{x})^4f_i}}{ns^4}-3\]